二维码
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 > 详情

近两个月查处超100起!环保监测弄虚作假为何屡禁不止?

2023-11-16 17:11:16 来源:中环网

只需要不经意间透露一下设备源代码或偷偷修改一个数值就可以使企业免于处罚,只需要多加一个步骤或多接一根管道就可以减少上万数十万的费用,只需要编造几个数据或者一份报告就可以获得不菲的收益回报……

弄虚作假不论在哪个行业都是为人所不齿,也是法律法规所禁止的。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各行各业的弄虚作假新闻屡见不鲜。

在环保行业同样如此,从污染源头的各类排污企业,到第三方服务企业总有企业铤而走险,抱着侥幸心理企图通过走捷径来规避风险,但殊不知躲过小雨之后却有雷霆万钧在后。

国家及地方重拳出击严查弄虚作假违法犯罪

早在2022年,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便联合开展深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今年2月份,生态环境部在召开的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要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这也代表了国家层面在面对环保监测弄虚作假的态度,那就是绝不姑息。

10月份,生态环境部、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4起依法严惩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犯罪典型案例。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增强,目前我国在环保监测领域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查处整治上持续保持推进。

根据中环网不完全统计,自10月份至今全国共有110余起环保企业及第三方服务机构数据造假及环保竣工验收弄虚作假的案件。

其中,江苏省共通报14起排污监测及竣工验收弄虚作假相关经典案例,内蒙古自治区共计13起涉及数据及验收报告弄虚作假,山西省共计发布12起企业弄虚作假典型案例。

此外,黑龙江省通报7起,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广东省6起,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5起,陕西省、湖北省4起,云南省、青海省、福建省3起,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起,吉林省、江西省1起。

在众多案例当中,沈阳市沈北新区某检测公司2022年至2023年出具的447份检测报告档案中有433份涉嫌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涉及省内100多家企业,违法所得220余万元。

而在北京通报的案例当中,其中一家环境质量检测中心查明造假的环境监测报告共计70余份,涉及排污单位20余家。

宁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最新曝光的2起案件中,涉及的宁夏某科学有限公司和宁夏某新材料有限公司均存在篡改自动检测数据,干扰设施正常运行。其中宁夏某新材料有限公司有近一年的时间烟气监测设施参数湿度始终维持9.26%。

而这些案例中不仅包括检测机构协助排污单位篡改监测数值、使用非法手段干扰监测结果,同时包含环境设施验收造假、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等情况,但此次统计并未将未按规定使用监测设备及偷排漏排计算在内。

弄虚作假为何屡禁不止?

环境监测数据作为生态环保监察的最基础也是最直观的数据基础,一旦出现造假,将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

但在国家及地方的严厉打击之下,仍旧有一些企业通过篡改伪造数据、杜撰报告、替换稀释检测样本等方式干扰监测结果。

排污企业及第三方服务机构如此“顶风作案“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但归根结底无外乎”利益“两个字。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趋严从紧,环保监察的频次和力度都在增强,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一旦超标排放,面临的不仅是停产整顿,同时也会产生罚金及修复成本等。

此外,企业产生的污水、废气及固废等污染物质的收集、运输、处理等同样需要耗费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部分企业为了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节省成本,从而选择违法操作。

与此同时,目前环保行业相关环保监测企业数量庞大,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第三方环保监测及服务机构,在面对客户的“要求”,甚至是为了博得客户的好感与信赖,丢弃了原本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

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降低成本低价取胜,部分第三方机构选择以造假等方式来节省试剂、耗材,甚至是缩减人员配置。

除了企业自身,目前我国对排污企业及第三方机构的监察及处罚力度仍有待提高。不得不承认,目前仍有地方政府在环保监察方面存在着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环境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并且,目前我国在生态环保的数据监测方面仍要依赖第三方服务企业的力量来推进,这也使得部分企业被给予了足够的信任。而当地政府在放手的同时,也放松了对企业的监督,为企业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此外,我国对于环保监测弄虚作假查处的法律基础不足,导致生态环境领域实施处罚时也缺少一定的法律依据及惩罚力度。有专家表示,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法律责任存在断层现象,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之间缺乏递进和有机联系。

同时,正所谓“树大招风”,在环保监察过程中,大企业、大公司更容易被关注,并且被震慑。而小微企业存在感不强,甚至是“狡兔三窟“,面临督察整改及违法处罚的概率更小,且更容易逃脱。

综合来看,第三方企业守法履约意识不高、市场的规范性不够、法律依据及惩戒力度不足等多个方面造成了目前弄虚作假行为屡禁不止。

杜绝弄虚作假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弄虚作假不仅让企业的污染肆意排放,产生巨大的环境及经济损失,同时也对行业正向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因此杜绝弄虚作假势在必行。

虽然,弄虚作假的行为在目前的实际中无法做到根治,但随着国家及地方纷纷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对排污企业及第三方企业的开展的监督与整改,势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弄虚作假行为的气焰。

此外,企业自身也应明白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正向的竞争关系永远是胜出一方。精进自身,秉承责任感与使命感,做正确的事永远都将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和行业秩序的不断建立,同时在政府在选择第三方企业时通过取优择优的正向引导,也将带动市场走向正轨,并建立良好的竞争关系。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的重视与推进,加之市场的不断进化完善,环保监测行业必将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